在全球经济加速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过程中,生命科学产业作为21世纪“未来产业”的核心领域,正日益成为区域竞争的关键变量。作为欧洲最具活力的生命科学产业集群之一,北德生命科学集群(LSN)依托区域协同、政产研融合和支持初创企业,不断推动生物医药、数字健康等领域的创新突破,构建了完善的产业生态。
近日,澎湃研究所专访了LSN集群管理机构(LSN Management GmbH)总经理奥利弗·沙赫特(Oliver Schacht)。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资深专家,沙赫特不仅是多家分子诊断公司的创始人,还担任欧洲最大的生命科学协会——德国国家生命科学行业协会(BiO Deutschland e.V.)主席,对产业发展和集群建设有着深刻见解。在采访中,他分享了对LSN独特定位、政企协作模式、初创企业扶持以及中德合作机遇与挑战的看法,为全球生命科学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前瞻思考。
澎湃新闻:LSN致力于将德国北部打造为“欧洲领先的生命科学区域之一”。与其他德国地区或欧洲生物技术集群相比,LSN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您认为其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奥利弗·沙赫特:LSN的独特优势首先在于区域协同与资源整合。20年前,汉堡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突破行政界限,联合创立了LSN这一跨州集群。这种模式在德国较为分散的集群生态中并不多见。德国有16个州,却分布着36个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尤其是南部州内常有一个州内多个小型集群,资源配置容易“碎片化”。相比之下一竞技app下载,,LSN通过整合两州资源,有效缓解了同质化竞争,实现了创新要素的高效集中与利用。
其次,LSN的产业布局非常全面。它不仅覆盖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等核心领域,还延伸至新兴医疗技术和数字健康,构建了一个跨行业的综合生态。目前,LSN已吸引约600家企业,包括evotec、Eppendorf, Philips, and Olympus等行业巨头,同时汇聚了4个核心研究协会、2所大学医院、8所大学和14个研究机构(包括DESY、European XFEL等全球知名的大型研究机构)。此外,LSN也致力于引入传统生命科学部门以外的利益相关者,比如营养科学、纳米材料等,这种广度使其能够灵活应对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并在跨领域创新中占据优势。
此外,地理位置为LSN增添了独特竞争力。北德地区毗邻北欧,是连接中欧与斯堪的纳维亚的桥梁,与丹麦的Medicon Valley等重要生命科学集群形成协同效应。这种跨区域联动促进了创新资源的更大范围流动,进一步提升了LSN的影响力。未来,我们计划深化国际化合作,挖掘更多联结与整合的机会,持续放大这一优势。
澎湃新闻:LSN集群管理机构(LSN Management GmbH)提出成为“区域发展智库”,这与其过往定位有何不同?对集群建设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奥利弗·沙赫特:与传统产业集群聚焦行业内部协作不同,LSN集群管理机构更像是一个“超级连接器”,致力于打破政界、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壁垒,推动跨界融合。在汉堡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支持下,我们20名员工长期协调政产学研各方的需求,消除合作障碍,确保政策与产业无缝对接。这种持续而深入的协同,使LSN成为政府与产业共创的典范。
作为“区域发展智库”,我们的角色不仅限于代表产业利益,还包括为政策制定提供建议。我们通过常态化对话机制,汇聚初创企业、龙头公司、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意见,围绕技术监管、国际化发展、医疗数据开发利用等议题展开讨论。例如,近期我们举办了一场圆桌会议,聚焦“欧盟法规对区域生命科学产业的影响”,并将研讨成果成功转化为政策建议,提交给州政府。
我们还设有技术监管、组织发展、国际化发展等多个领域的工作小组,邀请行业专家加入,定期开展各类专题调研和研讨。并且,我们的监事会成员包括两州的高级政治代表、行业协会负责人及意见领袖等,这也有利于将集群诉求和政策建议精准传递至政府决策层。
此外,为了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智库”的职能,我们积极提升跨界协调能力、深化政策研究,并持续跟踪全球趋势。同时,妥善维护政商学研关系网络,对弥合分歧、凝聚共识及推动协同创新也至关重要。
澎湃新闻:LSN如何构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市场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并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
奥利弗·沙赫特:在生命科学领域,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转化再到市场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是一项艰巨任务,尤其是在德国技术转移普遍碎片化的情况下。为此,LSN计划推出一系列务实措施,其中包括“试验场”(Test Field)项目。它本质上是一个监管沙盒,为企业在可控环境中测试AI医疗诊断等前沿技术提供“创新试验田”,且无需立即满足所有严格标准。具体而言,我们通过联合北德地区的大学医院、研究机构和企业,围绕数据科学和临床AI等领域打造实用测试平台,不仅加速了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进程,也为初创企业和研究者提供了真实场景的验证机会。
同时,我们积极应对技术转移中的难点。德国各地大学和研究机构在技术授权上标准不一,常常导致创业者面临繁琐的谈判流程。为此,LSN成立了一个专门团队,致力于研究制定区域统一的技术转移方案,并为会员企业提供咨询与协调服务。我们的监管事务工作组每年多次召开会议,邀请数十位行业领袖和专家参与,指导企业应对欧洲、美国及中国市场的监管要求,确保研究成果高效实现商业化。
此外,“试验场”计划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本地,还吸引了不少外部伙伴参与。例如,在HIHeal项目中就已实现部分跨集群合作。未来,我们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至其他核心领域,进一步加强北德地区与其他产业集群的联动。这种内外协同的策略,既完善了全链条创新生态,也赋予LSN在区域合作与国际化发展中的独特优势。
澎湃新闻:全球AI与生命科学加速融合,LSN如何应对?在未来的技术竞争中,LSN凭借哪些优势脱颖而出?
奥利弗·沙赫特:AI正深刻重塑生命科学领域,尤其在个性化医疗和智能诊断中展现出颠覆性潜力。LSN积极顺应这一趋势一竞技app下载,,通过“数据共享+监管沙盒+政策协调”的综合策略,推动AI技术从研发走向实际应用。我们联合大学医院和企业,以匿名化方式共享丰富的临床数据资源,这不仅降低了数据获取的门槛,也为初创企业和研究者打造了可靠的测试环境。初创企业可以在沙盒中验证AI诊断工具的效果,优化后推向市场,从而显著提升研发效率。
为应对数据隐私与监管合规的挑战,我们设有专门小组定期收集、梳理来自政商学界的政策建议并提交给州政府、联邦政府以及欧盟。这一机制不仅能帮助企业适应全球市场的合规需求,也为AI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争取了更灵活的政策支持。
除了深化AI应用,我们还积极致力于拓展量子计算这一前沿领域。量子计算有望大幅提升药物研发和复杂生物模拟的效率,并可能催生全新的产研合作模式。
展望未来,LSN的优势在于其灵活的创新生态和前瞻性的技术视野。疫情期间积累的高效协作经验,使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技术浪潮中保持适应性。依托北德地区连接中欧与北欧的地理优势,以及日益拓展的国际化网络,LSN有潜力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相关领域企业探索技术突破的重要枢纽,在未来技术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澎湃新闻:LSN为产业集群内的生物医药初创企业提供哪些支持,以助力其克服成长中的关键挑战?
奥利弗·沙赫特:生命科学领域的初创企业往往面临多重挑战,包括知识密集型研发的高投入、持续的融资需求、高品质实验室设施的短缺以及行业网络的搭建。要实现突破,构建一个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一竞技app下载,。这一生态系统不仅需要优化的营商环境和高效的行政审批流程,还需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从早期孵化、种子基金到A、B、C轮融资,直至最终的IPO。
LSN通过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初创企业助推器”(Booster for Life Science Startups)计划,为初创企业提供针对性支持。该计划允许企业在第一年免费加入,随后每年仅需支付300欧元的会员费,这甚至低于在德国请律师的一小时咨询费用。这一低门槛设计帮助初创企业轻松融入产业集群,获得关键资源。
在融资方面,我们搭建展示平台,助力初创企业对接潜在投资者,并与IFB创新启动器(IFB Innovationsstarter)、汉堡投资者网络(Hamburg Investors Network)、波罗的海商业天使基金(Baltic Business Angels)等投资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尽可能为企业提供可靠、优质的融资渠道。同时,我们持续努力拓展新的资金来源,构建稳固的投资者网络。
在基础设施支持上,我们联合Start-Up Labs Hamburg、Cellcolab、tecHHub 等机构,提供一站式高端实验室和科研设施,让初创企业专注于技术研发,无需为实验条件分心。此外,作为行业桥梁,LSN积极促成初创企业与知名生命科学大企业、跨国公司等的深度合作。通过开放互动平台,初创企业得以向行业领导者学习、分享经验并提升市场能见度。这不仅加速了其成长,也为下一代创业者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澎湃新闻:当前,中德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合作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您如何看待与中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潜力?
奥利弗・沙赫特:我认为,中德在生命科学领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中国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处于全球前沿,市场规模庞大,而德国在量子计算、精密制造等前沿技术上具备突出优势。
当然,挑战也同样存在。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因素,目前德国正处于联邦及州选举后的过渡期,许多政策方向尚未完全明朗,这导致部分合作意向可能需要等待新政府上台后才能推进。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欧盟正在重新审视与美国、中国的关系,并寻求更大的战略自主性,这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国际合作的优先级和方向。
尽管如此,我依然对与中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合作潜力充满信心。生命与健康是全球性议题,在老龄化应对、癌症治疗等诸多关键领域,中德具备互补性,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只要双方有共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通过联合实验室、人才交流等多样化的方式,就有可能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健康挑战。一竞技网站,一竞技网站,